明察地殼毫末之變——探訪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
青藏高原是升了還是降了?周邊國家發生的大地震,對我國有哪些影響?臺風到來前后,大氣中的水汽變化大嗎?大災發生之前電離層是否有變化?山體滑坡變形與氣象因素有多大的相關性?……
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數據。數據從哪里來?必須從觀測中來。
這正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陸態網絡)誕生的緣由——在全國建數百個基準站和數千個流動觀測點,實時獲取全國地殼運動、重力場變化、斷裂帶微動態變化、電離層電子密度變化、大氣可降水含量變化等情況,把那些從前只能用“大概、也許、可能”的回答變成詳實精確的數據。
上天下地入海,觀測網大顯身手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辦公樓里,掛著一張1999—2017年度“中國大陸地殼運動水平速度場”圖,密集的矢量箭頭標示出地殼運動的方位,代表著中國大陸相對于歐亞板塊運動的方向和大小,多年以來我們對此只有大致概念,而現在我們掌握的數據越來越精確了。
這些數據的來源正是陸態網絡工程,它是我國迄今為止建設規模最大、觀測精度最高、數據質量最佳的國家級地殼運動觀測骨干網絡,覆蓋了中國大陸約95%的國土。最近20多年來,觀測點的持續穩定運行,為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地殼形變情況配上一副高精度的“顯微鏡”。
2011年,日本9級大地震,造成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產生毫米至厘米級的同震水平位移, 最大值為35毫米;2015年,尼泊爾8.1級大地震,造成我國西藏地區毫米至厘米級的同震水平位移?!熬耪瘻系卣稹⒑L呐_風、溫比亞臺風等等,我們也獲得了非常詳實的數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
詳實豐富的基礎數據,不僅可以大大提升我國對大地震的監測預報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務于地球科學研究、大地基準框架建立、氣象預報預警、電離層監測、海平面監測和高精度智能導航等多個領域,同時在航空、航海、公路、鐵路、農業、礦業、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從而激發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從城市到荒野,上千個觀測點是怎么建起來的
眾所周知,觀測數據的起步就是科學合理地布點和建設。國土遼闊,有人口密集的城市,也有人煙稀少的荒野,更有人跡罕至的無人區。從1997年第一期工程開始,該重大工程的建設持續了14年,在全國范圍內建成260個不同采樣率的連續GNSS觀測站、30個連續重力站、3個超導重力站、3個并置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站(VLBI)、6個并置人造衛星激光測距站(SLR)、2000個流動GNSS觀測站(RTK)、近1000余個流動重力觀測站。
“我們會根據不同地區構造特點和需求,建設不同類型的站點,6個部委15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通力協作完成了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十幾年前開始,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殼運動觀測臺網部主任張銳和他的同事們一直都是這項重大工程的關鍵落實人,經歷了站點從設計勘選到全面建設乃至運營維護的全過程。“有許多觀測點修建在荒蕪人煙的地區,實施過程和后期的維護都很不容易,一方面盡量做到站網布局設計更科學合理,另一個方面使用智能化的設備和創新性的管理方法?!?/span>
在這一標準下,陸態網絡不僅實現了建站布網的科學化技術流程、快速實時處理和高精度事后數據處理技術,還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無人值守、遠程監控、自動報警和在線故障處理系統。
從數據到科學,共享不是“說說而已”
數據是獲得科學結論的第一步,但是怎么用好數據卻是一門大學問。
陸態網絡項目由中國地震局、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和教育部等6個部門聯合實施。“雖然是工作領域完全不同的6個部門,但是在這個項目的實施上卻真正做到了整齊劃一,共建共享?!表椖繄F隊認為這是項目實施中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工程一直采取“統一設計、統一規程、統一進度、統一監理、統一驗收,分級實施、部門負責”的管理措施,到目前為止,全國近2000個共享站點的數據線上線下均可傳輸至中心,相關的地震、測繪、氣象等行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以及其他申請單位都可以申請使用這些數據,產出豐富的科學研究成果,并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諸多領域。
在知名學術論文網站中國知網上,與陸態網絡相關的論文有上千篇。根據項目組的官方數據,僅利用該工程觀測數據完成的論文就已超過500余篇,其中100余篇發表在SCI系列的刊物上,如國內的《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及國外的Science、Nature和JGR等權威雜志,并出版科學專著3冊。
陸態網絡的建成使我國對地殼運動的監測在空間和時間上有了大幅提升,觀測效率提高了幾十倍,這一方面是有賴于數量眾多、布點科學的站點建設,另一方面有賴于大范圍和時空密集的地殼運動數據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數據資源,而深度挖掘數據本身的科學和應用效益,以及及時、科學、有序的共享機制才是這些數據最終“發光發熱”的關鍵。
更多相關
全站儀免棱鏡測量步驟詳解
全站儀的免棱鏡測量(也稱作無棱鏡模式)是一種先進的測量技術,它允許用戶在不使用反射棱鏡的情況下直接測量遠處的目標。這種技術特別適用于在開闊區域進行大面積測量,比如農田、森林、湖泊等,或者在城市環境中進...
徠卡移動掃描系統在鐵路復測中的應用
應用背景 隨著我國鐵路大規模的提速改造工程的建設,對既有鐵路的勘測設計任務也日益增多。由于鐵路行車速度快、密度高,使用傳統的既有線測量方法施測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且測量效率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
徠卡LS10數字水準儀技術特點解析
徠卡LS10數字水準儀是徠卡測量系統推出的一款高精度電子水準儀,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地質監測、鐵路與公路勘測等領域。它結合了先進的光學系統、數字化測量...
大力推進基礎測繪 鞏固發展根基
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基礎測繪工作全國聯動、碩果累累的5年。5年來,各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觀大勢、謀大事、強基礎、利長遠,推動基礎測繪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大力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為建設智慧中國奠定了堅...
無人機應急測繪成績顯著
從前段時間召開的全國應急測繪保障工作暨國家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項目實施啟動會上了解到,“十二五”以來,全國應急測繪保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了及時有力的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受到...
高端機K1Pro出馬!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放樣不在話下
時間緊,任務多 如何高效且保質保量的完成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放樣項目 作業高效 科力達高端機K1Pro出馬 項目背景 ...
其域三維激光掃描儀的應用場景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正成為測繪領域的重要支柱。作為國產三維激光掃描儀的優秀代表,其域三維激光掃描儀憑借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品質,正在重塑...
消防救援時的安全“守衛者”-徠卡安全監測方案
消防救援時的安全“守衛者”-徠卡安全監測方案 一、安全是所有消防救援和應急搶險任務時需要考慮的首要條件 對于消防救援部門來說,滅火只是這支專業隊伍的眾多任務之一。除了滅火,消防隊...